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安全工程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2018年化学专业被评为云南省应用型示范专业,2019年评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申请“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并得到获批。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建立了研究生的管理制度,对研究生管理人员进行了分工并明确了职责。
根据《昆明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考核办法(试行)》(昆院研[2019]8号),2020年与2021年三次共新遴选硕士生导师52人,其中实践导师11人。学校、学院组织对新进导师进行了培训。
制定了研究生招生简章,9月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分别进行了招生宣传工作。制定了专业课考试大纲,完成了《物理化学》试卷命题工作,成功组织学生进行了初试。2021年3月成功完成了2021级研究生复试工作,共录取20名学生。办理了学生档案及团学关系。2021年9月20名学生全部入学报到。
制定了2021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年9月对学生进行了入学教育,本学期开设了9门课程,其中化学化工学院开设了8门课程,顺利完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申报了4门课程案例库项目、6门校级课程思政课程。完成了材料与化工博士培育点、化学学术硕士点申报工作。组织2021届研究生申报了19项省教育厅研究生课题。
建成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科研平台,在建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和云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生办公室及图书室各一间,投入100多万完善实验室建设。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SCI检索20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 组织管理架构
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材料与化工专业的指导教师认定和培训,学生学术成果评定、毕业论文核定,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工作。由院长为第一负责人,主管副院长为直接责任人,把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设定研究生秘书负责学生的教学活动,研究生党团活动由团支书部书记负责,并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班级工作由班主任负责,奖助学活动由辅导员负责;学术培养由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活动由校外实践导师负责,每门课的教学由课程团队负责人负责。
2. 硕士点建设情况
申报昆明学院“云峰攀登”计划“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和昆明学院“云峰拓展”计划“化学学术硕士点”。本学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2项;获云南省科技厅项目9项,其中青年项目4项。
3. 学科方向
材料领域: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两个研究方向;
化工领域:绿色有机资源化学、分离分析检验化学、冶金化工三个研究方向。
4. 学科特色
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团队依托“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及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围绕云南省“绿色能源牌”开展研究。绿色有机资源化学团队依托“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绿色有机合成、有机功能材料、天然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依托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围绕高性能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共混及纳米复合、阻燃高分子材料等。分离分析检验化学团队依托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农业发展”两大重点领域,在实验、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齐头并进,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特色植物开发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云南高原淡水湖泊区域的经济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和特色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冶金化工团队结合云南区位优势和云南有色及稀贵金属资源优势,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1)冶金能源化工方向;(2)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增值利用方向;(3)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计算方向。
5. 学术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52人,其中校内学术导师32人,校外导师5人,行业兼职导师15人。导师中博士39人,教授10人,研究员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2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省突”1人,云南省“省贴”1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4人。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才7人。
6. 资源平台
建成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省厅级平台,在建设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和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实验条件和人力资源,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实验条件和人力资源。
7. 学科文化
提倡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推动研究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基础研究甚至应用研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合作交流,推动导师到高层次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访学和挂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严谨学风,纠正以往单纯以论文等科研成果为标准的考评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更加理性、科学的考评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让教师及学生保持对学科知识和真理的追寻和热爱态度。
8. 经费保障与基础设施等
2021年投入8.86万元改造两间房子为科研实验室。2021年投入100万购置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目前有研究生办公室1间35平方米,图书室1间35平方米。可用于学生科研训练的实验室1300平方米,实训训练的120平方米。
(二)学科建设的成效
1. 学科声誉
2021年1月9日,由昆明学院硕士点建设经费资助、化学化工学院主办的“昆明学院第一届化学化工学术论坛”在昆明市文汇酒店如期举行,受疫情影响,主要邀请了省内注明专家。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师生与省内专家交流搭起了桥梁,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为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以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和国家项目的完成,学科声誉在云南省得到很大提高。
2. 硕士点建设
申报昆明学院“云峰攀登”计划“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和昆明学院“云峰拓展”计划“化学学术硕士点”。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院动员所有研究生申报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类科学研究项目。共申报了20项,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评审,推荐给学校19项。
3. 高水平人才引进
近一年,引进博士两名。一人获得教授职称。新增硕士生导师9人,学术导师1人,行业兼职导师8人。
4. 社会服务等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1. 2021级招生录取情况
2019年云南省硕士学位点实行动态调整,化学化工学院申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成功获批。并于2020年准备开始招生,2020年9月得到2021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计划名额20人,完成招生简章的撰写。2020年9月进行招生宣传。2020年11月由鞠海东、高树林及胡素娟组成命题小组,制定考试大纲及试卷。2020年12月进行招生考试以及阅卷工作。2021年2月公布调剂需求公告。2021年3月进行学生调剂信息汇总,并组织学生进行复试,录取20人。2021年6-7月份对学生进行调档工作。2021年9月20名硕士研究生到校报到。
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共招生20人。其中16名男生,4名女生。都是汉族。应届生9名,往届生11名,同等学力1人,工作超过2年的5人。生源中1名来自昆明学院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届毕业生,其他均来自省外高校。其中211院校1所,普通高校14所,民办学院或独立学院3所,职业学校1所。
本科专业对口专业11人,相关专业6人,其他专业4人。化学工程与工艺4人,材料科学与工程2人,轻化工工程1人,高分子材料工程1人,轻化工程1人,能源化学工程1人,材料工程技术1人,食品质量与安全1人,应用化学1人,环境工程1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1人,包装工程1人,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工程1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人。
2. 2022级招生情况
我硕士点于2021年8月开始准备2022年的招生工作,2021年9月得到2022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计划名额35人,完成招生简章的更新及编写。2021年9月进行招生宣传,到曲靖师范学院进行线下招生宣传。2021年11月由鞠海东、高树林、胡素娟及李艳妮等教师组成命题小组,制定物理化学初试科目(科目代码:811)的考试大纲及试卷,同时完成了同等学力复试加试科目材料化学及化工原理的考试大纲及命题工作。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进行招生考试以及阅卷工作。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目前化学化工学院只有材料与化工一个专业硕士点,该硕士点自2021年开始招生20人。
我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共计两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其中,2021级2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材料工程的有15名,选择化学工程的有5名。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自2019年云南省硕士学位点实行动态调整,化学化工学院申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成功获批,并于2020年准备开始招生,同时完成招生简章的撰写。此后于每年8-9月进行招生宣传,宣传方式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宣传方式中,我们主要通过制作招生宣传PPT及招生宣传视频,进行网上宣传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学院院长及分管副院长的带领下,硕士点组织导师前往省内其他高校,如曲靖师范学院进行宣讲。
同时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复试工作中,我学院以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的要求为依据,根据我校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实施办法,结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科特点,科学制订本学院的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并形成文件《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方案》。《方案》要求成立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以学院院长为组长,主管研究生副院长为副组长,学院五个方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领导完成具体研究生招生复试相关工作,最终形成了以“根据专业招生计划、考试初试、复试成绩、综合成绩和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考核情况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和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若综合成绩相同,按照初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的复试招生原则。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研究生党支部部共有正式党员4名。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针对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验功底,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在实验室里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对本科学生开展实验仪器的教授、使用和科研活动,获得了本科同学的认可。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根据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开设研究生课程的过程中,着重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主要设置了以下几类课程: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领域主干课和领域选修课,其中公共学位课和基础学位课是必修课程,领域主干课以学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分为材料工程领域主干课及化学工程领域主干课,属于方向内必修课程。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首先,本硕士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其中校内导师32名,30人具有博士学位,省、市级人才10余次,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校外及实践导师共20人,他们大多是供职于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或检验人员及私营企业创业者或技术总监,拥有多年一线生产经验。此外还同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与多家自贸区企业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硕士点拥有支撑本单位建设及发展的1个省级工程中心(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高校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
第三,目前共有实验室面积超过5000m2,仪器总设备超过2600万元。还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经费投入情况:2021年,投入100万元购买实验设备。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
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因此我学院对于遴选研究生导师工作格外重视,标准也十分严格。自2020年以来,经过共计两批三次遴选工作,我硕士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52名,其中本校研究生导师32名,外校研究生导师5名。此外为了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便于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的开展,我硕士点还外聘了15名行业(第二)导师。
本校32名研究生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崔焱 |
男 |
1981.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学院 |
2 |
戴恩睿 |
女 |
1988.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 |
邓秀君 |
女 |
1981.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4 |
何红星 |
男 |
1988.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5 |
胡素娟 |
女 |
1987.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6 |
黄文忠 |
男 |
1972.08 |
群众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7 |
姜雯 |
女 |
1986.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8 |
鞠海东 |
男 |
1977.09 |
致公党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9 |
李湘广 |
男 |
1985.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0 |
梁德强 |
男 |
1985.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1 |
李维莉 |
女 |
1974.09 |
中共党员 |
硕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2 |
马银海 |
男 |
1964.04 |
群众 |
学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3 |
乔永锋 |
男 |
1978.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4 |
王宝玲 |
女 |
1972.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5 |
王秀芳 |
女 |
198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6 |
吴琼 |
男 |
1982.04 |
民革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7 |
翁哲慧 |
女 |
1979.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8 |
袁琳 |
女 |
1977.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9 |
张毅 |
男 |
1987.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 |
杨婉秋 |
女 |
1980.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1 |
郭婷婷 |
女 |
1986.03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2 |
聂陟枫 |
男 |
1989.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3 |
杨波 |
男 |
1987.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4 |
杨艳华 |
男 |
1989.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5 |
涂渝娇 |
女 |
1978.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6 |
张鸿飞 |
男 |
1989.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7 |
张雯翔 |
女 |
1991.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8 |
刘空 |
男 |
1984.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9 |
葛丹丹 |
女 |
1986.0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30 |
于英健 |
男 |
1990.04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31 |
宋玉敏 |
女 |
198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2 |
何力为 |
女 |
1987.04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外校5名研究生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朱艳 |
女 |
1979.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2 |
陈庆华 |
男 |
1962.9 |
农工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3 |
陈名扬 |
男 |
1984.10 |
群众 |
博士 |
副教授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柏静 |
女 |
1986.05 |
群众 |
博士 |
讲师 |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 |
5 |
郑金龙 |
男 |
1985.09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 |
15名行业(第二)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刘志华 |
男 |
1974.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2 |
包崇军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3 |
田林 |
男 |
1984.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4 |
杨林 |
男 |
1985.8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
杨妮 |
女 |
1985.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6 |
孙彦华 |
男 |
1977.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7 |
任帅鹏 |
男 |
1988.3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8 |
刘汗青 |
男 |
1979.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瑞丽海关 |
9 |
段良飞 |
男 |
1990.4 |
中共党员 |
硕士 |
中级工程师 |
云南海瀚有机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10 |
燕宁宁 |
女 |
1987.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云南喜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
11 |
沈步云 |
男 |
1977.03 |
群众 |
博士 |
高级研究员 |
佛山巧鸾科技有限公司 |
12 |
邓庆辉 |
男 |
1976.07 |
群众 |
大专 |
无 |
广东干荣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巧鸾科技有限公司 |
13 |
陈浩锵 |
男 |
1976.12 |
群众 |
学士 |
无 |
广东干荣科技有限公司 |
14 |
黄朝晖 |
男 |
1970.8 |
群众 |
高中 |
无 |
佛山市精诚包装系统有限公司 |
15 |
符泽卫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2019年云南省硕士学位点实行动态调整,化学化工学院完成第一版材料与化工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即昆明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与化工)2021版,并以此申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得到成功获批。2021年9月20名硕士研究生到校报到,即我校材料与化工202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前述昆明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与化工)2021版培养方案。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在导师组制方面,本专业硕士点着力培养能够从事材料与化学工业设计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因此将校内导师共37人按专业领域分为无机储能材料、有机绿色合成、分析分离检测、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化学工艺工程五个团队,并分别指导所带研究生。同时,为了完善专业硕士培养环节,硕士点外聘29名校外导师(包括实践导师),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各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高水平硕博导师,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或检验人员,私营企业创业者及技术总监等。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采取分组结对的办法,二对一指导研究生,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在科研机构及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研发的能力;具备独立担负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
硕士点为加强所有导师学术水平及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并增进各方向学术交流,自2021年9月起,硕士点邀请了省内外及本校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做科研讲座,具体明细如下表。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稀土功能配合物》 |
程鹏 |
教授 |
南开大学 |
2021.10.27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2 |
《微生物抗感染药物的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 |
鞠建华 |
教授 |
山东大学 |
2021.11.9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3 |
《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陈菓 |
教授 |
云南民族大学 |
2021.12.10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为培养能够从事材料与化学工业设计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我硕士点202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到校外进行实践教学。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为丰富研究生校园生活,学院和硕士点组织了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中秋联欢活动。中秋节自古即是团圆的节日,我院研究生班的同学,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同时因正值疫情,因此2021级研究生班同学在学校内举行了2021年中秋联欢活动。活动中,学院党委书记乔永峰同志主持开幕仪式,乔书记为班级全体同学送出中秋祝福。同时,乔书记希望所有同学既要享受中秋佳节的欢乐,也要时刻保持研究生应有的觉悟与志向,要想着以所学回报祖国。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
继续完善《化学化工专业实践实施细则》、《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细则》、《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书》等规章制度。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指导、选题、开题及开题准备)
指导及选题:为了让导师与学生之间更早进行有效交流,我硕士点自新生入学后第一周就开展新生导师见面会,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在开学第一个月之内完成师生双选工作,自此,所有研究生开始跟随学业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此外由于我硕士点目前培养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此专业实践训练的环节必不可少。第二学期开始后,将由导师和学生从我硕士点的导师库中挑选合适的校外导师作为第二(行业)导师并和对方取得联系。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
为提升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助管”等工作在研究生全面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为了切实缓解部分同学的经济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学业,根据《昆明学院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昆院研〔2019〕18号),结合学院工作需要,硕士点选拔了四位品学兼优且确实面临困难的同学承担研究生助管工作。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
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在此期间除了发表普通期刊论文,郭崎均同学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发表1篇SCI论文。
具体情况如下表:
学号 |
学生姓名,作者位次 |
论文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收录情况 |
2108560004 |
郭崎均,第四作者 |
Mathematical model and 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of Siemens reactor with a quartz ceramic lining |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
2021-09-04 |
SCI,中科院二区 |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刚入校,还未获奖。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其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是研究生提升过程中的必需环节。学院在这一培养目标上,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方面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融入。
培养过程中,在领域选修课程中教师们选1-2次课开展企业见习,带领硕士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数字化现代生产线,听取部门主管的介绍,了解相关。包括云南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昆岭路)等。
2.学术讲座类交流活动的设置。
通过组会、学术讲座等方式,21级研究生参加学院组织的系列学术报告14场,和全国权威平台线上学术报告多场。
(1)校外专家3场,围绕药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主讲人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稀土功能配合物》 |
程鹏 |
教授 |
南开大学 |
2021.10.27 |
惟真楼3409 |
2 |
《微生物抗感染药物的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 |
鞠建华 |
教授 |
山东大学 |
2021.11.9 |
惟真楼3409 |
3 |
《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陈菓 |
教授 |
云南民族大学 |
2021.12.10 |
惟真楼3409 |
(2)校内教师4场,围绕无机功能材料方面。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主讲人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分子型功能材料的设计研究》 |
吴琼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1.10 |
博识楼 |
2 |
《转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鞠海东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1.10 |
博识楼 |
3 |
《光致半导体在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
乔永锋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1.11 |
博识楼 |
4 |
《半导体光电能源转换》 |
胡素娟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1.12 |
博识楼 |
3.学术实践活动。
七、存在问题分析
(一)研究生招生
1、研究生宣传力度:
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了招生简章,并进行了宣传,但是宣传面不广,广大教师没有参与进来。
2、研究生考试复试
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生考试题库,没有深入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考生的答题分析。
(二)教学过程
1、归档材料
还未对材料进行统一归档。
2、课程教学
教师的教学材料规范性程度不高。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拼凑化现象严重,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深入讨论。
3、教学改革
教师建立教学案例库意识不强,没有主动建立案例库意向,被动式案例库项目驱使教师建立案例库。
4、实践教学
教学制度不完善。
(三)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
研究生奖助学制度还不够不完善和全面,需要不断增补。
2、管理结构
管理人员的职责没有完全划分清楚。
3、学生管理
学生各级管理职责层次化条理化不清晰。
4、导师管理
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引进欠缺。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一)研究生招生
1、研究生招生宣传:
采用逐年逐人进行宣传,将责任落实到人。要早动手,从复试完结束就进行宣传,扩大线下宣传力度。
2、研究生考试复试
形成专门的研究生考试题库,深入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考生的答题分析。
(二)教学过程
1、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总结教学得失。
2、组织所有参与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制度。
3、增加导师团队、教学案例库及“云溪工程”等教改项目。
4、增强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制订符合各学院相关专业的规范性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文件。
5、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匹配。加强教学督导。
7、评价制度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在对学生入学资格的考核还是对学生课程作业和论文的评价上,都应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和综合素质考察,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作业或论文是否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之处,调动与引导学生独立个性的发挥。
(三)管理制度
1、深入分析教育部及省级各级教学文件,加强学科的横向对比,制定针对性强的制度。组织文体以及社团活动。清楚划分管理人员的职责。争取硕士辅导员。学术委员会人员进行改组。培养学科团队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
2、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善于创新,能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团队制度。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2、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筹集自己改善学习环境、实验条件。与校外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拓宽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与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