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授权点
建设年度报告
( 2022年度)
2022年12月
目 录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1
二、学科建设情况2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2
(二)学科建设成效5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7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7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8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9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10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10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11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13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14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17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18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19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1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22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22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22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24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24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26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26
七、存在问题分析29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32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2008年昆明学院组建之后更名为化学科学与技术系,2019年改为化学化工学院。1978年开办化学教育专业(专科),2008年开办化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食品药品检验方向)(本科),2012年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2016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2019年申请“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并得到获批。2018年化学专业被评为云南省应用型示范专业,2019年评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根据《昆明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考核办法(试行)》(昆院研[2019]8号),2022年5月11日,学位评定委员开展了2022年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获批15人,其中校外实践导师10人。
2022年3月成功组织了研究生复试工作,共录取研究生35名,9月22级材料化工专业35名研究生全部入学。制定了招生简章,并组织各个研究团队的人进行了招生宣传工作。修订了2023级研究生的《物理化学》考试大纲,完成了命题工作,成功完成了学生的初试工作。
为2021级研究生开设了9门课程,其中化学化工学院开设了8门。5月下旬学术委员会对培养方案再次修订。申报教改项目,其中2项导师团队项目获得校级立项,5项课程思政项目获得校级立项,申报省级教学团队2项,省级教学案例库2项。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制定了《奖学金评定》等规章制度。2022年10月21日通过我校组织的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中期验收工作。
申报获批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4项。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类科学研究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检索27篇,中科院分区一区两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设计1项。两项专利得到转化。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 组织管理架构
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材料与化工专业的指导教师认定和培训,学生学术成果评定、毕业论文核定,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工作。由院长为第一负责人,主管副院长为直接责任人,把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设定研究生秘书负责学生的教学活动,研究生党团活动由团支书部书记负责,并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班级工作由班主任负责,奖助学活动由辅导员负责;学术培养由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活动由校外实践导师负责,每门课的教学由课程团队负责人负责。
2. 硕士点建设情况
申报昆明学院“云峰攀登”计划“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和昆明学院“云峰拓展”计划“化学学术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距离申报要求差距大,未获批。“化学学术硕士点”获得省立项培育。
3. 学科方向
材料领域: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两个研究方向;
化工领域:绿色有机资源化学、分离分析检验化学、冶金化工三个研究方向。
4. 学科特色
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团队依托“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及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围绕云南省“绿色能源牌”开展研究。绿色有机资源化学团队依托“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绿色有机合成、有机功能材料、天然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依托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围绕高性能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共混及纳米复合、阻燃高分子材料等。分离分析检验化学团队依托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农业发展”两大重点领域,在实验、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齐头并进,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特色植物开发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云南高原淡水湖泊区域的经济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和特色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冶金化工团队结合云南区位优势和云南有色及稀贵金属资源优势,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1)冶金能源化工方向;(2)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增值利用方向;(3)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计算方向。
5. 学术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65人,其中校内学术导师37人,校外学术导师5人,校外实践导师23人。学术导师中博士40人,教授1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2人,助理研究员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和青年人才2人,云南省“省突”1人,云南省“省贴”1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5人,昆明市“市突”1人,“春城计划”春城青年拔尖人才5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人才1人。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才7人。
6. 资源平台
建成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建成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在建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实验条件和人力资源。
7. 学科文化
提倡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推动研究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基础研究甚至应用研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合作交流,推动导师到高层次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访学和挂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严谨学风,纠正以往单纯以论文等科研成果为标准的考评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更加理性、科学的考评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让教师及学生保持对学科知识和真理的追寻和热爱态度。
8. 经费保障与基础设施等
2022年投入50万建设智慧教室。投入学科建设已经研究生培养经费等48万元,改善学生实验条件及交流合作。目前有研究生办公室1间35平方米,图书室1间35平方米,智慧教室120平方米。可用于学生科研训练的实验室1500平方米,实训训练的220平方米。
(二)学科建设成效
1. 学科声誉
2022年7月23日至24日,由昆明学院硕士点建设经费资助、化学化工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春城化学化工青年学术论坛”在昆明学院惟行楼1301报告厅如期举行。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师生与国内专家交流搭起了桥梁,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为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以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和国家项目的完成,学科声誉在云南省得到很大提高。
2. 硕士点建设
化学专业获得省级立项培育后,继续完善昆明学院“云峰拓展”计划“化学学术硕士点”的准备工作,并于2022年10月21日通过我校组织的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中期验收工作。本立项建设学位授权点的专任教师们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及科研工作,已结题和在研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且目前“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工作持续推进,招生数量逐年稳定增加,按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因此预计很快就可满足化学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点相关标准的要求。
3. 高水平人才引进
近一年,引进博士两名。一人获得教授职称。新增硕士生导师15人,学术导师5人,实践导师10人。
4. 社会服务等
有两项发明专利得到转化。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1. 2022级招生录取情况
我硕士点于2021年8月开始准备2022年的招生工作,2021年9月得到2022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计划名额35人,完成招生简章的更新及编写。2021年10月进行招生宣传。2021年11月由鞠海东、高树林、胡素娟及李艳妮等教师组成命题小组,制定物理化学初试科目(科目代码:811)的考试大纲及试卷,同时完成了同等学力复试加试科目材料化学及化工原理的考试大纲及命题工作。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进行招生考试以及阅卷工作。2022年2月公布调剂需求公告。2022年3月进行学生调剂信息汇总,并组织学生进行复试,录取35人。2022年6-8月份对学生进行调档工作。2022年9月35名硕士研究生到校报到。
20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共招生35人。其中19名男生,16名女生。应届生22名,往届生13名,无同等学力学生。生源之中,本科阶段在我校学习的共4人,其中三人来自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届考生,一人属于我学院往届考生,其他学生均来自省外各高校。
本科专业对口专业26人,相关专业5人,其他专业4人。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7人,化学工程与工艺8人,化学1人,材料化学2人,应用化学4人,轻化工程1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1人,制药工程3人,食品质量与安全2人,医学信息工程3人,给水排水工程1人。
2. 2023级硕士招生
为了做好2023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我硕士点提前成立研究生招生小组,由院长、副书记、副院长以及五个团队负责人组成,展开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工作。先后完成了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编制,重新制作了本硕士点的招生简介。此外还通过制作招生宣传PPT及招生宣传视频,进行网上宣传的方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招生宣传及考研动员。向省内多所院校进行了招生宣传。目前报名共13人,校内7人,校外6人。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目前化学化工学院只有材料与化工一个专业硕士点,该硕士点自2021年开始招生以来,目前已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两个年级(2021级,2022级),共计55人,其中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20人,2022级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35人。
我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共计两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其中,2021级2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材料工程的有15名,选择化学工程的有5名。2022级35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材料工程的有28名,选择化学工程的有7名。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每年8-9月进行招生宣传,宣传方式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宣传方式中,我们主要通过制作招生宣传PPT及招生宣传视频,进行网上宣传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学院院长及分管副院长的带领下,硕士点组织导师前往省内其他高校,如曲靖师范学院进行宣讲。
同时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复试工作中,我学院以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的要求为依据,根据我校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实施办法,结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科特点,科学制订本学院的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并形成文件《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方案》。《方案》要求成立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以学院院长为组长,主管研究生副院长为副组长,学院五个方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领导完成具体研究生招生复试相关工作,最终形成了以“根据专业招生计划、考试初试、复试成绩、综合成绩和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考核情况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和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若综合成绩相同,按照初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的复试招生原则。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研究生党支部部共有党员19名,其中正式党员15名,预备党员4名,另有8名积极分子。研究生是化学化工学院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生源组成复杂、年龄跨度大、学习方式独特、社会期待较高。从宏观上看,研究生党员群体有三个典型特质,一是具有科技文化底蕴。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肩负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精准定位,引导研究生党员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氛围相统一,引导研究生党员的科研实践与使命担当相一致。
党组织活动是增强研究生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研究生行政组织和教学组织方面相对松散,个性化发展趋势明显,常规的集体学习、参观、文娱、体育、座谈、茶话等形式的活动虽能起到一定的主题教育作用,但在深层次凝聚研究生党员的共识、激发研究生党员的潜力方面效果有限。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研究生的特点出发找一把钥匙。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针对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验功底,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在实验室里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对本科学生开展实验仪器的教授、使用和科研活动,获得了本科同学的认可。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根据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开设研究生课程的过程中,着重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主要设置了以下几类课程: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领域主干课和领域选修课,其中公共学位课和基础学位课是必修课程,领域主干课以学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分为材料工程领域主干课及化学工程领域主干课,属于方向内必修课程。
其中公共学位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学期)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二课程),第一外语:综合英语(第一学期)及工程伦理学概论(第二学期)。基础学位课共三门课程,分别是试验设计及优化(第一学期),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第一学期)及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第二学期)。领域主干课中,材料工程方向有材料结构与性能(第一学期),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第二学期),化学工程方向有高等反应工程(第一学期),高等分离工程(第二学期)。领域选修课程中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第一学期),化学工程新领域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第一学期),高等物理化学(第一学期),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第一学期),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应用(第二学期),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案例)(第二学期),天然产物开发与应用(案例)(第二学期)。
除上述课程外,我们还安排了其他培养环节,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学术活动及专业实践。此外,为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还设置了补修课,作为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化工原理,具体授课方式主要是由选课研究生随本科相关课程共同进修进行。完成以上培养环节后,研究生可获得用于毕业资格审核的不少于32个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此外为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硕士点立项了多个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建设(省级)包括《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教学案例库建设,《高等分离工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天然产物开发与研究》教学案例库建设,《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应用》案例库建设,《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案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校级)包括《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应用》案例库建设,材料结构与性能,《综合英语》教学案例库建设及应用,试验设计及优化课程教学案例库。此外还有两个研究生导师团队(校级)建设项目,分别是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导师团队,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科技创新团队。
此外,为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硕士点还进行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建设项目(包括“云溪工程”项目),包括研究生综合英语,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思政项目,高等反应工程,材料结构与性能,试验设计及优化,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天然产物开发与研究,工程伦理学,高等分离工程。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首先,本硕士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其中校内导师37名,35人具有博士学位,省、市级人才20人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三项,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校外及实践导师共29人,他们大多是供职于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或检验人员及私营企业创业者或技术总监,拥有多年一线生产经验。此外还同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共建重点实验室,与多家自贸区企业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硕士点拥有支撑本单位建设及发展的1个省级工程中心(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建)(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与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高校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
第三,目前共有实验室面积超过5500m2,仪器总设备超过2920万元。还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经费投入情况:2022年,学院参与云峰工程,获得经费37.86万元;参与云雁工程,获得经费4.5万元;研究生培养经费6.0万元。以上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实验条件,举办学术论坛,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
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因此我学院对于遴选研究生导师工作格外重视,标准也十分严格。自2020年以来,经过共计三批四次遴选工作,我硕士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42名,其中本校研究生导师37名,外校研究生导师5名。此外为了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便于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的开展,我硕士点还外聘了24名行业(第二)导师。
本校37名研究生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崔焱 |
男 |
1981.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学院 |
2 |
戴恩睿 |
女 |
1988.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 |
邓秀君 |
女 |
1981.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4 |
何红星 |
男 |
1988.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5 |
胡素娟 |
女 |
1987.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6 |
黄文忠 |
男 |
1972.08 |
群众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7 |
姜雯 |
女 |
1986.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8 |
鞠海东 |
男 |
1977.09 |
致公党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9 |
李湘广 |
男 |
1985.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0 |
梁德强 |
男 |
1985.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1 |
李维莉 |
女 |
1974.09 |
中共党员 |
硕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2 |
马银海 |
男 |
1964.04 |
群众 |
学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3 |
乔永锋 |
男 |
1978.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4 |
王宝玲 |
女 |
1972.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5 |
王秀芳 |
女 |
198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6 |
吴琼 |
男 |
1982.04 |
民革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7 |
翁哲慧 |
女 |
1979.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8 |
袁琳 |
女 |
1977.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9 |
张毅 |
男 |
1987.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 |
杨婉秋 |
女 |
1980.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1 |
郭婷婷 |
女 |
1986.03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2 |
聂陟枫 |
男 |
1989.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3 |
杨波 |
男 |
1987.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4 |
杨艳华 |
男 |
1989.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5 |
涂渝娇 |
女 |
1978.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6 |
张鸿飞 |
男 |
1989.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7 |
张雯翔 |
女 |
1991.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8 |
刘空 |
男 |
1984.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9 |
葛丹丹 |
女 |
1986.0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30 |
于英健 |
男 |
1990.04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31 |
宋玉敏 |
女 |
198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2 |
何力为 |
女 |
1987.04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3 |
陈人杰 |
男 |
1982.10 |
群众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4 |
郭凯 |
男 |
1989.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5 |
张宏教 |
男 |
1990.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6 |
缪德仁 |
男 |
1969.10 |
群众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37 |
黄世弘 |
男 |
1982.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外校5名研究生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朱艳 |
女 |
1979.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2 |
陈庆华 |
男 |
1962.9 |
农工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3 |
陈名扬 |
男 |
1984.10 |
群众 |
博士 |
副教授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柏静 |
女 |
1986.05 |
群众 |
博士 |
讲师 |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 |
5 |
郑金龙 |
男 |
1985.09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 |
24名行业(第二)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刘志华 |
男 |
1974.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2 |
包崇军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3 |
田林 |
男 |
1984.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4 |
杨林 |
男 |
1985.8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
杨妮 |
女 |
1985.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6 |
孙彦华 |
男 |
1977.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7 |
任帅鹏 |
男 |
1988.3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8 |
刘汗青 |
男 |
1979.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瑞丽海关 |
9 |
段良飞 |
男 |
1990.4 |
中共党员 |
硕士 |
中级工程师 |
云南海瀚有机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10 |
燕宁宁 |
女 |
1987.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云南喜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
11 |
沈步云 |
男 |
1977.03 |
群众 |
博士 |
高级研究员 |
佛山巧鸾科技有限公司 |
12 |
邓庆辉 |
男 |
1976.07 |
群众 |
大专 |
无 |
广东干荣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巧鸾科技有限公司 |
13 |
陈浩锵 |
男 |
1976.12 |
群众 |
学士 |
无 |
广东干荣科技有限公司 |
14 |
黄朝晖 |
男 |
1970.8 |
群众 |
高中 |
无 |
佛山市精诚包装系统有限公司 |
15 |
符泽卫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
16 |
刘春波 |
男 |
1978.0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副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17 |
王晋 |
男 |
1984.12 |
群众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18 |
段立荣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19 |
董贵宁 |
男 |
1978.10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0 |
郭敏才 |
男 |
1974.0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1 |
谭冬梅 |
女 |
1982.12 |
中共党员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2 |
周山 |
男 |
1982.04 |
群众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3 |
马青艳 |
女 |
1986.04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4 |
李俊 |
男 |
1992.09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经过2021级研究生一年的试行后,为了更好地完成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我硕士点于2022年6月23日向研究生部提出申请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版)》进行修订,并得到批准。此后经过硕士点学术指导委员会多次开会论证,形成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版)》,并报学校研究生部留档。此后2022年9月入学的我校材料与化工2022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上述2022版培养方案。
两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设置和要求”板块,将部分课程的开课学期,学分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修订,另一方面是修订了2021版培养方案中部分表述不严谨或不准确的论述,使其更为科学严谨。
目前材料与化工202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已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环节,得到所有课程共24学分,目前正在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其他培养环节的学习以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环节。2022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学习。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在导师组制方面,本专业硕士点着力培养能够从事材料与化学工业设计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因此将校内导师共37人按专业领域分为无机储能材料、有机绿色合成、分析分离检测、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化学工艺工程五个团队,并分别指导所带研究生。同时,为了完善专业硕士培养环节,硕士点外聘29名校外导师(包括实践导师),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各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高水平硕博导师,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或检验人员,私营企业创业者及技术总监等。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采取分组结对的办法,二对一指导研究生,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在科研机构及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研发的能力;具备独立担负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
硕士点为加强所有导师学术水平及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并增进各方向学术交流,硕士点邀请了省内外及本校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做科研讲座,具体明细如下表。同时化学化工学院于2022年7月22日至24日举办了第二届春城化学化工青年学术论坛,极大地丰富并提高了硕士点导师及202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视野与学术水平。
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为培养能够从事材料与化学工业设计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我硕士点202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自2021-2022学年下学期开始跟随第二(行业)导师进行专业训练,实际参与相关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争取尽早参与相关工作,在生产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中,部分同学前往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其研发中心的关于阻燃剂研发的相关项目。经过半年的学习与实践,目前已完成或在研锡溴锑协同阻燃体系的制备及表征、锡溴锑磷镁协同阻燃体系的制备及表征及锡溴锑磷镁协同阻燃体系的制备及表征等项目。专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对阻燃剂生产相关工艺和设备,及材料与化工生产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将部分课程,如《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高等反应工程》、《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实践观摩与实习训练,培养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还有的同学前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相关实验工作,所参与的“牛膝多糖ABW50-1的合成”项目,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用价值。尽管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在导师的指导和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克服困难、不断尝试,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早日完成目标分子首次全合成。在这里,大家不仅学会使用一流的科研设备,更体会到严谨务实的学风,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同时还拓宽学术视野,使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为丰富研究生校园生活,学院和硕士点组织了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篮球比赛。2021级研究生班同学与2022级研究生班同学在学校内篮球比赛活动。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
制定了《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细则(试行)》,为研究生中期考评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材料与化工专硕研究生分配方案(试行)》,为老师及学生双选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为学生奖学金的评选提供依据,2021级研究生奖学金评选顺利进行。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指导、选题、开题及开题准备)
指导及选题:为了让导师与学生之间更早进行有效交流,我硕士点自新生入学后第一周就开展新生导师见面会,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在开学第一个月之内完成师生双选工作,自此,所有研究生开始跟随学业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此外由于我硕士点目前培养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此专业实践训练的环节必不可少。第二学期开始后,将由导师和学生从我硕士点的导师库中挑选合适的校外导师作为第二(行业)导师并和对方取得联系。在这个阶段,学生边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边跟随导师进行实验,同时还将与所确定的第二(行业)导师保持沟通,并在课余时间前往第二(行业)导师所在单位进行现场观摩,为后阶段的专业实践打好基础。最终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将由导师,学生及第二(行业)导师共同决定,既要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又要保证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工作。
开题及开题准备: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工作的质量。如果能将论文开题报告的工作做的细致到位,后面整个研究过程包括论文行文都将事半功倍,但如果在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过程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则很容易造成后期具体研究开展受阻或者论文写作绕了弯路,甚至影响研究生的按时毕业。因此硕士点格外重视研究生开题相关工作,并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精心安排时间节点,认真执行相应计划和工作。早在2022年5月4日及6日,硕士点就根据20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召开了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预开题答辩会议,旨在督促学生们尽早展开相关工作并熟悉相应流程,同时也可以请各位导师们充分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此后,硕士点严格按照《昆明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规定》的要求,于2022年6月29日及30日开展了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会议。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
为提升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助管”等工作在研究生全面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为了切实缓解部分同学的经济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学业,根据《昆明学院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昆院研〔2019〕18号),结合学院工作需要,硕士点选拔了四位品学兼优且确实面临困难的同学承担研究生助管工作。
此外为了衡量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综合测评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做奖学金评选工作。由于硕士点招生是从2021年开始,因此我们在本学年先后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试行)》及《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同时将综合测评中表现优异的同学推选到学校参与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我硕士点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共有一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
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在此期间除了发表普通期刊论文,许家俊、郭崎均参与导师课题发表3篇SCI论文,其中中科院二区1篇,中科院三区2篇。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薛柔参与导师课题发表1篇SCI论文,其中中科院三区1篇。研究生为第一作的SCI论文,共计2篇。
具体情况如下表:
学号 |
学生姓名,作者位次 |
论文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收录情况 |
2108560004 |
郭崎均,第三作者 |
Metal-Decorated Phthalocyanine Monolayer as a Potential Gas Sensing Material for Phosgen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
ACS OMEGA |
2022-06-13 |
SCI,中科院三区 |
2108560004 |
郭崎均,第三作者 |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Chlorosilanes, HCl, and H2 on the Si(100) 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
ACS OMEGA |
2022-11-10 |
SCI |
2108560018 |
许家俊,第一作者 |
Halogen atoms induced reversible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and pH-response of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Low driving force triggered fluorescence switch with high SNR and high stability |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
2022-05-19 |
SCI,中科院三区 |
2108560018 |
许家俊,第二作者 |
[2,2′-{Ethane-1,2-diylbis[(azanylylidene)-methanylylidene]}bis(3-bromo-2-hydroxyphenyl)]iron(III) nitrate, C20H12Br2CuN2O2 |
Zeitschrift für Kristallographie - New Crystal Structures |
2022-09-12 |
SCI,中科院四区 |
2108560018 |
许家俊,第三作者 |
[2,2'-{(2,2-dimethylpropane-1,3-diyl)bis[(azanylylidene)methanylylidene]}bis(3-chlorosalicylidene)]-cobalt(ii), C26H22Cl3CoN2O4 |
Zeitschrift für Kristallographie - New Crystal Structures |
2022-09-15 |
SCI,中科院四区 |
2108560018 |
许家俊,第五作者 |
Rigid Schiff Base Complex Supermolecular Aggregates as a High-Performance pH Probe: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 Effect via the Substitution of Halogen Atom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
2022-05-19 |
SCI,中科院二区 |
2208560025 |
薛柔,第一作者 |
Metal Embedded Phthalocyanine Monolayers as Promising Materials for Toxic Formaldehyde Gas Detection: Insights from DFT Calculations |
Metals |
2022-08-29 |
SCI,中科院三区 |
2208560025 |
薛柔,第三作者 |
Two-dimensional FePc and MnPc monolayers as promising materials for SF6 decomposition gases detection: Insights from DFT calculations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2022-10-05 |
SCI,中科院一区 |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获奖情况:许家俊(团支书)获得国家奖学金,胡广源(班长)参加昆明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组织的“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行动”,获得优秀奖。21级英语四级12人、六级通过3人比例。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其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是研究生提升过程中的必需环节。学院在这一培养目标上,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方面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融入。
培养过程中,在领域选修课程中教师们通过《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天然产物开发与应用(案例)》等课程,引入典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为案例,选1-2次课开展企业见习,带领硕士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数字化现代生产线,听取部门主管的介绍,了解相关。包括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呈贡新区云南白药街)、云南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昆岭路)等。另一方面,昆岭薄膜公司为我院学生开展助学活动,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
2.学术讲座类交流活动的设置。
通过组会、学术讲座等方式,研究生参加学院组织的系列学术报告14场,和全国权威平台线上学术报告多场。
(1)校外专家11场,围绕药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廉价金属的催化合成新方法” |
石楼 |
博士后 |
南方科技大学 |
2022.3.11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2 |
《光在能源与环境催化中的应用》 |
朱明山 |
教授 |
暨南大学 |
2022.4.29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3 |
《防水材料的研发和施工》 |
荀开昺 |
工程师 |
昆明滇宝防水建材有限公司 |
2022.6.17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4 |
气凝胶纤维:制备、功能化及应用 |
张学同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2022.10.12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5 |
含磷矿浆脱硫脱硝一体化新方法技术研究 |
聂云祥 |
副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2022.10.14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6 |
由pH介导合成不同形貌Bi5O7NO3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与抗菌机理 |
张慧敏 |
博士 |
昆明理工大学 |
2022.10.14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7 |
低品位凹凸棒石精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
冯拥军 |
副院长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 |
2022.10.20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8 |
共价有机框架的结构调控与模板应用 |
邱立 |
副教授 |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
2022.11.03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9 |
MOFs吸附剂研究进展 |
王仕兴 |
正高级工程师 |
昆明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2.11.10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10 |
磷资源及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周琼波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
2022.11.19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11 |
新型手性多孔材料用于高分辨色谱拆分外消旋化合物 |
谢生明 |
副院长 |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
2022.11.29 |
惟真楼3409会议室 |
(2)校内教师8场,围绕无机功能材料、分析相关绿色溶剂与天然产物方面。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主讲人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云南茶叶中矿质元素分布特征》 |
杨婉秋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2.4.5 |
博识楼2001 |
2 |
《葱属植物的研究》 |
方云山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2.4.26 |
博识楼1002 |
3 |
《新型绿色溶剂的制备及其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葛丹丹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2.5.25 |
博识楼2002 |
4 |
《液相色谱固定相的设计及制备》 |
张毅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22.6.8 |
博识楼5203 |
5 |
可燃冰勘探与开采进展 |
郭凯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22.10.7 |
博识楼2002 |
6 |
天然气水合物应用科学与技术 |
张雯翔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22.10.26 |
博识楼2001 |
7 |
电化学方法及应用 |
胡素娟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2.10.12 |
惟真楼3413 |
疫情影响下,充分利用线上学术会议,教师们在新材料、有机合成及催化方面,推荐研究生参加了多场中国化学会、材料人、蔻享学术等专业学术平台组织的学术讲座,拓展了化学合成、新材料发展动态方面的认识,增进研究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和学习。
3.学术实践活动。
参加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春城化学化工青年学术论坛。通过会议投稿、参加会议、与报告人交流等方式,提供研究生运用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研究生真正融入学术科研的氛围。促进研究生了解化学、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动态,熟悉常见的材料与化工方面的常见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全体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均与导师以会议摘要方式进行投稿,出版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一部。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教育学术活动,从多个方面促使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打开了学术交流的视野。使研究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必须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发展,融入真实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环境。通过听取学术讲座,学会与主讲人交流、学习借鉴,在持续的磨练中学会解决自身学术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存在问题分析
(一)研究生招生
1、研究生宣传力度:
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了招生简章,并进行了宣传,但是宣传面不广。针对云南省高校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相应高校的相关专业,但是没有全面进行宣传。红河学院、文山学院以及玉溪师范学院没有到现场进行宣传。对昆明学院自己学生的宣传力度不够,让学生认为自己的学院作为复试调剂保底学校,一志愿率低,优秀学生少。对省外宣传力度不够,对省外高校分析不够,对往届生宣传力度低。
2、研究生考试复试
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生考试题库,没有深入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考生的答题分析。对复试题目还未形成标准化题库,没有分析题型对考生技能的反映。复试人员不固定,培训程度不够深入。对归档材料整理不够全面。
(二)教学过程
1、归档材料
在教学文件的归档过程中,归档文件盒封面标识不清楚。教学大纲中的进度表与教案中的教学进度计划表中的进度不一致。在试卷批阅过程中,涉及修改分数的,没有批改教师签字,试卷上有记录小分的地方,但没有填写;几位教师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案或讲稿如何规范,无教学反思内容。教师提供的课件(PPT)、教案,但标题与大纲中的不一致;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名称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一致。教学文件应明确签字人,并需签字;教案上的教学反思需要手写。英文检索,此课程的开设需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开课形式,以便学生能够很好学习及掌握。教学大纲要对照要求书写,没有教学参考资料,也没有自编讲义。要注明大纲适用于哪一级那个专业。作业不规范,没有具体的批改日期及成绩;讲稿与讲义要清楚,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要区分开,没有学时分配,教学大纲与进度表不一致,要明确作业。
2、课程教学
教师的教学材料规范性程度不高。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拼凑化现象严重,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大纲与教学内容匹配性不高。虽然成立了教学督导,但是对于教学过程监督性不够,督导组参与教学过程比较少,没有相应的绩效点分配。教学反馈内容没有做,对学生的反馈意见没有进行收纳、整理和总结。课程团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每学期开课召开两次会议,讨论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传统化明显,没有过多融入现代教学特点,没有将大量科研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
3、教学改革
教师建立教学案例库意识不强,没有主动建立案例库意向,被动式案例库项目驱使教师建立案例库。教学案例库项目申报动员不够深入,省级案例库仍显不足,讲课不够深入,与具体实践和科研融合度不高。课程思政的理念不够深入,与教学内容契合度高的案例不够多,在测评中没有体现出来。优质课程没有提前规划,没有体现出来。在教学案例库的总结材料中,案例没有参考文献。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制度不完善,校内学术导师对实践认识的重要性以及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楚。校内学术研究与校外实践脱节严重。对于实践文档的规范化填写认识不清。
(三)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
没有深入分析教育部及省级各级教学文件,对于制度建设停留在深化学校制度文件层次上,对于学科的横向对比分析不够深入,制定的制度针对性不强。研究生制度还不够不完善和全面,需要不断增补新制度。
2、管理结构
管理人员的职责没有完全划分清楚,人员职责内容建设没有完全完成。设置的管理人员没有完全到位。学术委员会人员代表性不强,没有实践导师参加。对于学科团队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的岗位职责监督不到位。
3、学生管理
学生各级管理职责层次化条理化不清晰,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的管理衔接不好。文体以及社团活动组织不够。研究生的学院学生会组织不健全。
4、导师管理
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引进欠缺,导师团队建设落后,导师团队与学科团队重合,没有进一步细化。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匹配性差。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缺少过程培训与管理。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一)研究生招生
1、研究生招生宣传:
采用逐年逐人进行宣传,将责任落实到人。由学科团队组织教学分析学校及专业,由教师落实到学校及学院,每年每个团队派人到外地进行招生宣传。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绩效核算,每个教师引导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材料与化工专业以及上线,则进行相应的绩点。最后进行学科团队绩点核算,列入研究生分配方案里。
2、研究生考试复试
形成专门的研究生考试题库,深入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考生的答题分析。对复试题目还形成标准化题库,分析题型对考生技能的反映。复试人员大部分固定,提高培训程度。对归档材料整理全面。考试制度与内容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学生,保证学生在正式进行研究生学习时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体现出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及时反馈学校检查意见。结合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对所有材料组织有关教师进行逐一检查核实,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结合专业特点及检查组意见,进行整改并在学期末提交整改报告。
2、组织所有参与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制度,统一认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有立项建设的优质课程、导师团队、教学案例库及“云溪工程”等项目(省级 校级)的,对项目建设进度实时进行跟踪,确保项目完成质量;
4、增强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提高培养质量,学院在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制订符合各学院相关专业的规范性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文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校内学术研究与校外实践匹配。规范化实践文档。
5、组织教师的编写讲义与教材。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匹配。加强教学督导,设立相应的绩效点分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收纳、整理和总结。加强课程团队没建设,每学期开课召开两次会议,讨论教学内容。融入现代教学特点,将大量科研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
6、 课程制度改革,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和充分尊重研究生的自主选课权两方面。课程设置既要有本专业所必修的基础课,又要开设相应的跨学科课程,制定相对灵活的课程计划,让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机会,允许学生跨系、跨校选修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使学生在自我选择中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研究与兴趣结合起来。
7、评价制度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在对学生入学资格的考核还是对学生课程作业和论文的评价上,都应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和综合素质考察,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作业或论文是否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之处,调动与引导学生独立个性的发挥。
(三)管理制度
1、深入分析教育部及省级各级教学文件,加强学科的横向对比,制定针对性强的制度。完善制度建设。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的管理衔接好。组织文体以及社团活动。清楚划分管理人员的职责。争取硕士辅导员。学术委员会人员进行改组。培养学科团队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
2、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及内容。考核内容应包括责任意识、行为规范、科研水平和研究生论文的质量等将导师的遴选与考核结合起来,强调学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能惟资历高低进行评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予以停招研究生或免除研究生导师资格。
3、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善于创新,能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团队制度,根据研究生的素质和特点、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方向及参与的研究任务等,确定以其指导教师为主、其他相关导师共同培养的指导小组,确保定期指导,通过学术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培养研究生,弥补单一导师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能够博采众长。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2、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
3、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筹集自己改善学习环境、实验条件。与校外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拓宽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与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