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授权点
建设年度报告
(2023 年度)
2023年12月
目 录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1
二、学科建设情况2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2
(二)学科建设成效6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7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7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8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8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9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9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11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13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14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18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20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20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3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24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24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24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26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27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30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30
(一)课程方面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融入31
(二)学术讲座类交流活动的设置31
(三)学术实践活动33
七、存在问题分析34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38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昆明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020年获批立项建设,202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本学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依托地方材料与化工产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34人,在读研究生人数达89人,办学影响日益扩大,生源质量和数量稳步提升。
本学位授权点新增硕士生导师32人,其中学术导师6人,行业导师26人。拥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2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6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5人;云南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昆明市“春城计划”等省市人才称号15人次;获批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拥有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云南省塑料薄膜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及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市厅级科研平台4个;立项建设云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导师团队2个。新增两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院级科研团队。新增两个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本学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省级项目11项,横向课题2项。
本学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围绕云南省新材料产业链和创新链,聚焦解决材料与化工行业瓶颈技术问题,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领域开设发光及显示材料、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稀贵金属材料、绿色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能源与绿色化工工艺、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增值利用、物质分离与提纯技术等研究方向。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 组织管理架构
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材料与化工专业的指导教师认定和培训,学生学术成果评定以及毕业论文核定,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工作。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科研副院长为直接责任人,把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设定研究生秘书负责学生的教学活动,研究生党团活动由团支书部书记负责,并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班级工作由班主任负责,奖助学活动由辅导员负责;学术培养由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活动由校外实践导师负责,每门课的教学由课程团队负责。
2. 硕士点建设情况
本学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获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联合专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1项;获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项,云南贵金属实验室基础研究项目3项;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2项;立项建设校级科研团队2个,院级科研团队1个;横向课题2项;科研总经费规模5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7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2023年录取23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34名。新增选32名“材料与化工”研究生导师,其中校内(院内)导师6人,校外(行业)导师26人。修订并形成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组织并完成了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工作。组织协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催化学术大会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催化转化第四分会场。立项建设云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导师团队2个,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个,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
3. 学科方向
材料工程领域:发光及显示材料、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稀贵金属材料等研究方向。
化工领域:绿色有机资源开发及利用、能源与绿色化工工艺、水污染控制技术、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增值利用、物质分离与提纯技术等研究方向。
4. 学科特色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研究方向依托“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围绕云南省“绿色能源牌”开展研究。绿色有机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方向依托“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绿色有机合成、有机功能材料、天然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依托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围绕高性能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共混及纳米复合、阻燃高分子材料等。分离分析检验化学研究方向依托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农业发展”两大重点领域,在实验、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齐头并进,致力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特色植物开发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云南高原淡水湖泊区域的经济建设、特色农业的发展和特色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冶金能源化工研究方向依托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结合云南区位优势和云南有色及稀贵金属资源优势,开展稀贵金属材料、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增值利用等研究。
5. 学术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98人,其中校内学术导师43人,校外学术导师5人,校外行业导师50人。学术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6人,教授1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14人,助理研究员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1人,云南省“省突”1人,云南省“省贴”1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5人,昆明市“市突”1人,“春城计划”人才6人。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才7人。
6. 资源平台
拥有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及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获批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和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厅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校级科研团队和1个院级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实验条件和人力资源。
7. 学科文化
提倡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推动研究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基础研究甚至应用研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合作交流,推动导师到高层次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访学和挂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严谨学风,纠正以往单纯以论文等科研成果为标准的考评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更加理性、科学的考评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让教师及学生保持对学科知识和真理的追寻和热爱态度。
8. 经费保障与基础设施等
为进一步推进“材料与化工”学位点建设,本学年采购实验仪器设备合计666.00万元,投入建设智慧教室50万元。
(二)学科建设成效
1. 学科声誉(学科评估、合格评估等)
昆明学院材料与化工学位点立足区域优势、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产出导向、创新驱动”为人才培养理念,开展材料工程及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2. 硕士点建设
本学年昆明学院-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为云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导师团队”和“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导师团队”获批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高等反应工程》案例库建设获批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获批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
3.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
本学年新增硕士生导师32人,其中学术导师6人,行业导师26人。引进青年博士7名,专任教师中1人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高级职称。
4. 社会服务等
本学年2项发明专利获得转化,分别是《一种高效快速水解三七叶总皂苷制备人参皂苷Rg3,Rh2的方法》(2022年11月)和《一种莫西沙星新杂质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2023年4月)。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1. 本学年招生情况
2022年8月开始准备2023年的招生工作,2022年9月得到2023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计划名额35人,完成招生简章的更新及编写。2022年10月进行招生宣传。2022年11月由鞠海东、胡素娟及李艳妮等教师组成命题小组,制定物理化学初试科目(科目代码:811)的考试大纲及试卷,同时完成了同等学力复试加试科目材料化学及化工原理的考试大纲及命题工作。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进行招生考试以及阅卷工作。2023年2月公布调剂需求公告。2022年3月进行学生调剂信息汇总,并组织学生进行复试,共发放录取通知书35份,并于2023年6-8月份对学生进行调档工作。2023年9月共有34名硕士研究生到校报到。
2023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共招生34人。其中25名男生,9名女生。应届生21名,往届生13名,无同等学力学生。生源之中,本科阶段在我校学习的共5人,其中3名同学是昆明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届考生,2名同学是我学院应届考生,其中1人第一志愿报考我院并录取,其他学生均来自省外各高校。
本科专业对口专业26人,相关专业5人,其他专业3人。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5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人,化学工程与工艺7人,化学2人,材料化学2人,应用化学1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人,制药工程6人,食品科学与工程1人,食品质量与安全1人,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1人,环境工程2人,医学信息工程3人。
(二)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学制内在读研究生89人,其中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20人,2022级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35人,2023级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34人。分为材料工程与化学工程两个领域,2021级2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材料工程的有15名,选择化学工程的有5名。2022级35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材料工程的有28名,选择化学工程的有7名。2023级34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材料工程的有28名,选择化学工程的有6名。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举措
自2022年6月开始进行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宣传方式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上宣传方式中,我们主要通过制作招生宣传PPT及招生宣传视频,印制招生简介等方式,进行网上宣传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学院院长及分管副院长的带领下,硕士点组织导师前往省内其他高校,如曲靖师范学院进行宣讲。
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复试工作中,我学院以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云南省招生考试院的要求和《昆明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昆明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工作实施方案》和《昆明学院关于印发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命题工作规范的通知》等要求为依据,结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科特点,科学制订本学院的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形成文件《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并在学校研究生部网站进行公示。根据《方案》要求成立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以学院院长为组长,主管研究生副院长为副组长,学院五个方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领导完成具体研究生招生复试相关工作,最终形成了以“根据专业招生计划、考试初试、复试成绩、综合成绩和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考核情况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和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若综合成绩相同,按照初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的复试招生原则。
四、研究生培养过程
(一)学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建立“联学联动”思政工作体系,打造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思政队伍。选配优秀共产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和导师,确保懂专业的人讲政治,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导师、教师党员、管理人员“联学联动”的思政工作体系,提升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推动高质量的“三全育人”。
研究生党支部共有党员31名,其中正式党员23人,预备党员8人,积极分子13人。在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党建工作主题责任,强化支部的政治引领力,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在教学科研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本学年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共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共计40余次。除了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以外,还通过观看“云岭先锋”夜校节目、党的二十大视频、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3+X”等内容。采用集中学习方式组织党员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采用同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自己对党的理论认识分析讲解出来。研究生党支部打造“一支部一特色”活动,以“我教你用—学习使用实验仪器”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将学习成果扎根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上,广泛联系带动我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群体,着重在以思想政治引领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工作方面发力,持续夯实研究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激励研究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研究生党支部共获得各级奖学金21人次、其中包含国家奖学金1人次、省级奖学金1人次、昆明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各一项、云南省优秀大学生奖励1人次。研究生支部党员共计发表各类论文15篇,申请专利6项。上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现行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中共设置公共学位课4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第二学期),综合英语(第一学期)及工程伦理学概论(第一学期),设置基础学位课4门:试验设计及优化(第一学期),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第一学期),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第一学期),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第二学期),方向主干课4门:材料结构与性能(第一学期),高等反应工程(第一学期),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第二学期),高等分离工程(第二学期)。领域选修课程中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第一学期),化学工程新领域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第一学期),高等物理化学(第一学期),电化学方法原理及应用(第二学期),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案例)(第二学期),天然产物开发与应用(案例)(第二学期)。除上述课程外,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其他培养环节,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学术活动及专业实践。
此外,为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还设置了补修课,作为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化工原理,具体授课方式主要是由选课研究生随本科相关课程共同进修进行。完成以上培养环节后,研究生可获得用于毕业资格审核的不少于32个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本学年获批云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导师团队”和“有机资源开发与利用导师团队”获批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高等反应工程》案例库建设获批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获批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学年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建设项目建设(包括“云溪工程”项目),包括研究生综合英语,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思政项目,高等反应工程,材料结构与性能,试验设计及优化,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天然产物开发与研究,高等反应工程,工程伦理学,高等分离工程。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及经费投入情况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其中校内导师43名,41人具有博士学位,省、市级人才20人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三项,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校外行业导师共50人,他们大多是供职于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或检验人员及民营企业创业者或技术总监,拥有多年一线生产经验。
本学位点拥有支撑本单位建设及发展的1个省级工程中心(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建)(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与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高校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绿色有机资源化学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室面积逾5500 m2,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此外,本学年与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签订协议并举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签约仪式,双方将正式开始联合培养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遴选23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3人前往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同时还同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共建重点实验室,与多家自贸区企业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本学年采购实验仪器设备合计666.00万元,投入建设智慧教室50万元。
(四)导师队伍规模、层次及结构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98名,其中校内学术导师43人,校外学术导师5人。此外为了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便于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的开展,我硕士点还外聘了50名行业(第二)导师。
本校43名研究生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崔焱 |
男 |
1981.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学院 |
2 |
戴恩睿 |
女 |
1988.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 |
邓秀君 |
女 |
1981.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4 |
何红星 |
男 |
1988.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5 |
胡素娟 |
女 |
1987.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6 |
黄文忠 |
男 |
1972.08 |
群众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7 |
姜雯 |
女 |
1986.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8 |
鞠海东 |
男 |
1977.09 |
致公党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9 |
李湘广 |
男 |
1985.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0 |
梁德强 |
男 |
1985.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1 |
李维莉 |
女 |
1974.09 |
中共党员 |
硕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2 |
马银海 |
男 |
1964.04 |
群众 |
学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3 |
乔永锋 |
男 |
1978.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4 |
王宝玲 |
女 |
1972.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5 |
王秀芳 |
女 |
198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6 |
吴琼 |
男 |
1982.04 |
民革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7 |
翁哲慧 |
女 |
1979.07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18 |
袁琳 |
女 |
1977.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19 |
张毅 |
男 |
1987.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 |
杨婉秋 |
女 |
1980.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1 |
郭婷婷 |
女 |
1986.03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2 |
聂陟枫 |
男 |
1989.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3 |
杨波 |
男 |
1987.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4 |
杨艳华 |
男 |
1989.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5 |
涂渝娇 |
女 |
1978.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6 |
张鸿飞 |
男 |
1989.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7 |
张雯翔 |
女 |
1991.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8 |
刘空 |
男 |
1984.1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9 |
葛丹丹 |
女 |
1986.0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30 |
于英健 |
男 |
1990.04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31 |
宋玉敏 |
女 |
198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2 |
何力为 |
女 |
1987.04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3 |
陈人杰 |
男 |
1982.10 |
群众 |
博士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4 |
郭凯 |
男 |
1989.10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5 |
张宏教 |
男 |
1990.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36 |
缪德仁 |
男 |
1969.10 |
群众 |
博士 |
教授 |
昆明学院 |
37 |
黄世弘 |
男 |
1982.08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38 |
李军 |
男 |
1984.0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学院 |
39 |
石楼 |
男 |
1989.06 |
群众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40 |
周小华 |
男 |
1973.03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41 |
李懿舟 |
男 |
1990.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昆明学院 |
42 |
蒋蕾 |
女 |
1983.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43 |
肖涵 |
女 |
1981.0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外校5名研究生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朱艳 |
女 |
1979.0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2 |
陈庆华 |
男 |
1962.09 |
农工党员 |
博士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3 |
陈名扬 |
男 |
1984.10 |
群众 |
博士 |
副教授 |
北京科技大学 |
4 |
柏静 |
女 |
1986.05 |
群众 |
博士 |
讲师 |
北京科技大学 |
5 |
郑金龙 |
男 |
1985.09 |
中共党员 |
博士 |
讲师 |
北京科技大学 |
50名行业(第二)导师层次及结构如下: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政治面貌 |
最高学位 |
技术职称 |
所在学院 |
1 |
刘志华 |
男 |
1974.0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2 |
包崇军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3 |
田林 |
男 |
1984.06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4 |
杨林 |
男 |
1985.08 |
中共党员 |
硕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
杨妮 |
女 |
1985.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6 |
孙彦华 |
男 |
1977.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7 |
任帅鹏 |
男 |
1988.3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8 |
刘汗青 |
男 |
1979.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瑞丽海关 |
9 |
段良飞 |
男 |
1990.4 |
中共党员 |
硕士 |
中级工程师 |
云南海瀚有机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10 |
燕宁宁 |
女 |
1987.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云南喜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
11 |
沈步云 |
男 |
1977.03 |
群众 |
博士 |
高级研究员 |
佛山巧鸾科技有限公司 |
12 |
邓庆辉 |
男 |
1976.07 |
群众 |
大专 |
无 |
广东干荣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巧鸾科技有限公司 |
13 |
陈浩锵 |
男 |
1976.12 |
群众 |
学士 |
无 |
广东干荣科技有限公司 |
14 |
黄朝晖 |
男 |
1970.8 |
群众 |
高中 |
无 |
佛山市精诚包装系统有限公司 |
15 |
符泽卫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
16 |
刘春波 |
男 |
1978.0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副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17 |
王晋 |
男 |
1984.12 |
群众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18 |
段立荣 |
男 |
1970.12 |
中共党员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19 |
董贵宁 |
男 |
1978.10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0 |
郭敏才 |
男 |
1974.0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1 |
谭冬梅 |
女 |
1982.12 |
中共党员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2 |
周山 |
男 |
1982.04 |
群众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3 |
马青艳 |
女 |
1986.04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4 |
李俊 |
男 |
1992.09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
25 |
雷萍 |
女 |
1986.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
26 |
年庆明 |
男 |
1985.12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高级工程师 |
中铁十局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27 |
孙绍光 |
男 |
1977.09 |
群众 |
博士 |
副研究员 |
成都海杰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28 |
王志燚 |
男 |
1983.08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交投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工程业务部 |
29 |
吴迪 |
男 |
1987.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交投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身体环保事业部 |
30 |
荀开昺 |
男 |
1990.0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亚太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
31 |
杨晨 |
男 |
1988.09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
32 |
周曼 |
女 |
1988.02 |
中共党员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
33 |
高山 |
男 |
1988.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海关技术中心 |
34 |
唐振艳 |
女 |
1982.05 |
中共党员 |
博士 |
副研究员 |
贵研化学材料(云南)有限公司 |
35 |
张振强 |
男 |
1980.01 |
中共党员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 |
36 |
夏文正 |
男 |
1985.06 |
中共党员 |
硕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
37 |
龚凌 |
男 |
1988.03 |
群众 |
大学本科 |
工程师 |
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
38 |
靳树伟 |
男 |
1967.07 |
中共党员 |
大专 |
高级工程师 |
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
39 |
覃双芝 |
女 |
1985.08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工程师 |
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
40 |
王明显 |
男 |
1972.07 |
中共党员 |
大专 |
高级工程师 |
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
41 |
陈娴 |
女 |
1983.10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高级工程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2 |
刁玉华 |
男 |
1985.09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3 |
李应才 |
男 |
1979.02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副主任药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4 |
刘晓俊 |
男 |
1986.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副主任药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5 |
刘奕麟 |
女 |
1985.04 |
群众 |
大学本科 |
副主任药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6 |
马跃新 |
男 |
1979.03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副主任药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7 |
张加稳 |
男 |
1989.08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8 |
赵四标 |
男 |
1986.11 |
中共党员 |
硕士 |
工程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49 |
赵云龙 |
男 |
1984.01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 |
工程师 |
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50 |
关春雨 |
男 |
1980.02 |
中共党员 |
博士 |
正高级工程师 |
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产品开发中心 |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自202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在校生三个年级共89名,其中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是硕士点申报期间提交的培养方案,即昆明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与化工)2021版,此后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并报研究生部审批,形成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版)》供20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以上两年的经验,我硕士点于2023年6月向研究生部提出申请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2版)》进行修订,并得到批准。此后经过硕士点学术指导委员会多次开会论证,形成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并报学校研究生部留档。此后2023年9月入学的材料与化工2023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上述2023版培养方案。
相比较前面两个版本的培养方案,2023版培养方案的改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设置和要求”板块,将《工程伦理学概论》的开课学期调整至“第一学期”,同时由于在《材料与化工安全工程》课程中加入了实验室安全相关问题,因此将课程属性调整为“基础学位课”。二是对“培养过程环节管理”板块进行了梳理,将“中期考核”环节纳入其中,并将中期考核时间调整为第四学期。
目前,材料与化工2021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已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环节,并已完成开题工作和中期检查工作,其他培养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环节已完成并获得学分,学术活动环节已提交总结报告,待审核后将获得学分,目前正在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实习环节及准备毕业相关工作。
材料与化工2022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已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环节,并已完成开题工作,目前正在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其他培养环节的学习以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环节。2023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学习。
(六)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在导师组制方面,本专业硕士点着力培养能够从事材料与化学工业设计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因此将校内导师共43人按专业领域分为无机储能材料、有机绿色合成、分析分离检测、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化学工艺工程五个团队,并分别指导所带研究生。同时,为了完善专业硕士培养环节,硕士点外聘55名校外导师(包括校外学业导师和行业导师),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各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高水平硕博导师,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生产或检验人员,私营企业创业者及技术总监等。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采取分组结对的办法,二对一指导研究生,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在科研机构及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研发的能力;具备独立担负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
(七)研究生学术训练或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
协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极大地丰富并提高了硕士点导师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视野与学术水平。
专业学位实践实习情况:为培养能够从事材料与化学工业设计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我硕士点2021和2022级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跟随第二(行业)导师进行专业训练,实际参与相关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争取尽早参与相关工作,在生产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中,一部分同学前往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研发中心,参与聚丙烯(PP)阻燃改性相关工作中。目前已完成不同锡基复合阻燃剂与PP共混、造粒、以及性能测试,其中性能测试包括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拉伸性能、以及抗冲击强度测试。另一部分同学前往昆明天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涤纶复合防水毡(PET-HDPE)回收造粒工作。目前正在攻克防水毡的常温破碎问题,即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机械化手段,将柔性的防水毡破碎成小颗粒,同时又需要防止材料发生高温氧化变色。专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相关工艺和设备,以及检测手段有了充分的了解,比如密炼、双螺杆挤出、注塑成型等。将部分课程,如《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高等反应工程》、《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实践观摩与实习训练,培养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同时,除了高校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也是实习实践工作的重要场所。有的同学前往昆明海关所属瑞丽海关,参与了天然气中氯含量的测定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尽管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在导师的指导和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克服困难、不断尝试,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早日完成目标分子首次全合成。在这里,大家不仅学会使用一流的科研设备,更体会到严谨务实的学风,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同时还拓宽学术视野,使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八)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部分。化学化工学院先后开展了“毒品危害健康”、“消防安全”、“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等主题活动,切实加强了同学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对于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对于毒品的抵制。还开展了“青春有为,奋斗有我”、“弘扬体育精神,振奋中国力量”、“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扬五四精神,像先辈那样觉醒奋进”等活动来强化同学们的思想内核,以激扬的青春热情,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贡献大家的青春力量。此外还有“艰苦风斗,强我中华”的影视教育等活动,既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学细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
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措施及成效
继续完善《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试行)》、《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
新制订《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对已有管理制度进行汇编,形成《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文件汇编》。
(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情况(指导、选题、开题及开题准备)
指导及选题:为了让导师与学生之间更早进行有效交流,我硕士点一般自新生入学后前两周就会开展新生导师见面会,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在开学第一个月之内完成师生双选工作。该环节结束后,所有研究生开始跟随学业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此外由于我硕士点目前培养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此专业实践训练的环节必不可少。第二学期开始后,将由导师和学生从我硕士点的导师库中挑选合适的校外导师作为第二(行业)导师并和对方取得联系。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跟随导师进行实验,同时还将与所确定的第二(行业)导师保持沟通,并在课余时间前往第二(行业)导师所在单位进行现场观摩,为后阶段的专业实践打好基础。最终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将由导师,学生及第二(行业)导师共同决定,既要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又要保证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工作。
开题及开题准备: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工作的质量。如果能将论文开题报告的工作做的细致到位,后面整个研究过程包括论文行文都将事半功倍,但如果在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过程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则很容易造成后期具体研究开展受阻或者论文写作绕了弯路,甚至影响研究生的按时毕业。因此硕士点格外重视研究生开题相关工作,并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精心安排时间节点,认真执行相应计划和工作。
在2023年7月3日,硕士点根据35名2022级材料与化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召开了20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会议。旨在督促学生们尽早展开相关工作并熟悉相应流程,同时也可以请各位导师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综合考量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题质量,参与开题答辩会议的各位专家除了本硕士点有丰富经验的学业导师外,各开题小组还邀请了校外专家两名,其中一人是省内其他兄弟院校的知名教授/研究员,另一名专家都来自省内各企业的一线技术核心各骨干,在专家评议阶段既保证了研究生开题的学术价值及创新性,又确保研究生开题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标准。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
为提升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助管”等工作在研究生全面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为了切实缓解部分研究生经济困难的情况,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学业,同时考虑到2021级研究生面临毕业及就业等实际情况,根据《昆明学院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昆院研〔2019〕18号),结合学院工作需要,硕士点更换了原有的2021级四位担任研究生助管工作的同学,重新选拔了八位家庭确有困难,又热心细致的2022级研究生同学承担本学年学院的助管工作。同时考虑到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及我院部分高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需求,本学年又向学生处申请了五个研究生助管名额,负责处理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事宜。
此外为了衡量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综合测评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做奖学金评选工作。硕士点从2021年开始,就先后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试行)》及《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试行)》,并在2022-2023学年进行2022级研究生综合测评工作前,对上述两个文件进行了修订,以期能更好的符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为后面向学校推选参与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单提供支撑。我硕士点2022-2023学年共有一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人荣获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
(四)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获奖和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年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参与导师课题公开发表期刊论文20篇,SCI论文16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11篇。
具体情况如下表:
学号 |
学生姓名,作者位次 |
论文名称 |
发表期刊 |
发表时间 |
收录情况(中科院JCR分区) |
2108560008 |
李悦(学);田杰文(学);李瑶(学) |
Cross-linking copolymerization on magnetic microspheres surface induced neodymium ion imprinting for high capacity and high selectivity removal of Nd3+ from aqueous solution |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
2023-12-13 |
二区 |
2208560006 |
于洋(学);李鹏(学);郑郭海(学) |
A supramolecular solvent-based vortex-assisted direct microextraction of sulfonamides in sediment samples |
Microchemical Journal |
2023-10-28 |
二区 |
2208560025 |
薛柔(学);贺兴(学) |
Atomic regulation to improve the sensing-performance of CoPc and NiPc monolayer toward chloromethane molecule: Insights from DFT calculations |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
2023-10-25 |
二区 |
2208560025 |
薛柔(学);贺兴(学) |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SF6-Decomposed Species on Tc- and Ru-Embedded Phthalocyanine Surfaces: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
Molecules |
2023-10-17 |
二区 |
2108560004 |
郭崎均(学);许世钢(学)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uidization Behavior and 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Hydrochlorination of Silicon Tetrachloride in a Fluidized Bed Reactor |
Processes |
2023-10-14 |
三区 |
2208560006 |
于洋(学);排楠雅(学);陈小雅(学) |
Hexafluorobutanol primary alcohol ethoxylate-based supramolecular solvent form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direct microextrac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nd crystal violet from lake sediments |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
2023-09-01 |
二区 |
2208560006 |
于洋(学);陈小雅(学);丁夕格(学) |
基于高密度低共熔溶剂的分散液液微萃取 |
化学试剂 |
2023-08-25 |
|
2208560017 |
贺兴(学);薛柔(学) |
Detection of SF6 decomposition gases by the pristine and Fe-doped porphyrin based on 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 |
2023-08-18 |
三区 |
2108560011 |
尚格(学);董浩楠(学) |
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重金属Cr(Ⅵ) |
化工环保 |
2023-08-15 |
|
2108560018 |
许家俊(学);宁丹(学);杨邱玲(学);杨娇(学 |
Halogenated Schiff base complexes: A new type of molecular probe for specific detection of o-Nitrophenol |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
2023-08-05 |
二区 |
2108560002 |
杜鑫研(学);杨燕(学);王世杰(学);杨丽玲(学) |
阻聚剂对四丁基溴化铵水合物蓄冷特性的影响 |
山东化工 |
2023-08-01 |
|
2108560006 |
胡广源(学);王志伟(学);张炜业(学) |
MIL-161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Au(III) Recovery from Secondary Resources: Performance, Mechanism, and DFT Calculations |
Molecules |
2023-07-17 |
二区 |
2108560013 |
苏通(学);韦美巧(学) |
Two Purely Inorganic Cationic Tellurite Materials Based on Group IB Metal Tetrafluoroborates with Similar Lamellar Cationic Layers: [Cu2F(Te2O5)](BF4) and [Ag18O2(Te4O9)4(Te3O8)(BF4)2]·2HBF4(Top期刊) |
Inorganic Chemistry |
2023-06-14 |
二区 |
2108560018 |
许家俊(学);黄梅芬(学) |
Supramolecular Dimer as High-Performance pH Probe: Study on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Halogenated Ligands in Rigid Schiff Base Complex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
2023-05-30 |
二区 |
2208560010 |
叶思卿(学);张炜业(学) |
Selective Adsorp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for Cd(II) in Aqueous Solution with a Recoverable Magnetie-Surface Ion-Imprinted Polymer |
Polymers |
2023-05-23 |
三区 |
2208560012 |
江文君(学) |
Dual-mode nanoprobe for selective detection of arsenite based on yellow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
DYES AND PIGMENTS |
2023-05-10 |
二区 |
2208560023 |
代伟华(学) |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calli of Maytenus hookeri |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2023-04-30 |
|
2108560015 |
王加禄(学) |
氯丙烯直接环氧化合成环氧氯丙烷技术研究进展 |
化学与生物工程 |
2023-03-30 |
|
|
谢冬雪(学);滕代慧(学);马静雯(学) |
Non-noble Si NWs@ZnO core-shell heterojunction anode enables a photo-assisted mirco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2023-01-04 |
一区 |
2108560020 |
张炜业(学) |
Selective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Ni(II) using a sulfonic acid-based magnetic rattle-type ion imprinted polymer: ad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
RSC Advances |
2022-12-01 |
三区 |
2108560004 |
王亚君(学);郭崎均(学) |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Chlorosilanes, HCl, and H2 on the Si(100) 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
ACS OMEGA |
2022-11-10 |
三区 |
(五)研究生获奖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2022-2023学年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获奖情况:许家俊(团支书)获得国家奖学金,胡广源(班长)参加昆明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组织的“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行动”,获得优秀奖。21级英语四级通过12人、六级通过3人。
六、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其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是研究生提升过程中的必需环节。学院在这一培养目标上,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方面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融入
培养过程中,在领域选修课程中教师们通过《新材料应用及云南省战略发展概况》、《天然产物开发与应用(案例)》等课程,引入典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为案例,选1-2次课开展企业见习,带领硕士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数字化现代生产线,听取部门主管的介绍,了解相关。包括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呈贡新区云南白药街)、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等。另一方面,昆岭薄膜公司到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及塑料薄膜制品工程中心参观考察,为我院学生开展助学活动,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
(二)学术讲座类交流活动的设置
通过学术讲座、报告、技术培训等方式,2022级及2023级研究生参加学院组织的系列学术报告20场,协办全国催化会议1场。
(1) 校外专家10场,围绕有机、金属、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方面。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主讲人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洋浦讲坛第13期-《活细胞内的原位反应初探》 |
冯福德 |
教授 |
南京大学 |
2023.4.25.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2 |
洋浦讲坛第14期-《新型高效分离介质的制备及色谱分析新技术》 |
白泉 |
教授 |
西北大学 |
2023.5.9. |
昆明学院博识楼1002? |
3 |
洋浦讲坛第15期-《硼氮杂芳烃的精准构筑及性质研究》 |
刘旭光 |
教授 |
天津理工大学 |
2023.5.15.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4 |
洋浦讲坛第16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功能层的优化研究及应用发展的思考》 |
林俍佑 |
副教授 |
湖北大学 |
2023.5.31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5 |
洋浦讲坛第17期-《两类新型固态纳米孔与单分子分析应用》 |
王康 |
教授 |
南京大学 |
2023.7.17.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6 |
洋浦讲坛第18期-《稀土金属和机器学习在合成化学的应用与展望》 |
陈宜鸿 |
研究员 |
武汉大学 |
2023.9.4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7 |
洋浦讲坛第19期-《压电效应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探索》 |
朱明山 |
教授 |
暨南大学 |
2023.10.18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8 |
洋浦讲坛第20期-《锡化学品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
李俊 |
硕士研究生 |
云南锡业集团 |
2023.10.28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9 |
洋浦讲坛第21期-《零碳排放醇类合成电解池的阳极优化及析氧机理研究》 |
程俊芳 |
副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 |
2023.11.14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10 |
洋浦讲坛第22期-《无机抗菌材料的机理研究与应用分析》 |
唐晓宁 |
教授 |
昆明理工大学 |
2023.11.30 |
昆明学院惟真楼3102 |
(2) 校内教师10场,围绕金属有机及器件、高分子等方面。
序号 |
学术报告、讲座名称 |
主讲人姓名 |
主讲人职称、职务 |
主讲人工作单位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1 |
多晶硅化学气相沉积机理及提质降耗研究进展 |
聂陟枫 |
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023.3.22 |
博识楼1002 |
2 |
GaClPc自组装制备、性能表征及器件的模拟研究 |
宋玉敏 |
助理研究员 |
昆明学院 |
2023.4.26 |
博识楼2103 |
3 |
天然糖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
王秀芳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3.4.18 |
博识楼1001 |
4 |
导电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
刘空 |
讲师 |
昆明学院 |
2023.5.24 |
博识楼3203 |
5 |
稠合BODIPY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
李湘广 |
副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3.6.7 |
博识楼1002 |
6 |
昆明蓝与绿色有机反应 |
梁德强 |
教授 |
昆明学院 |
2023.6.15 |
博识楼1001 |
7 |
相变材料与热管理技术 |
李俊 |
讲师,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 |
昆明学院 |
2023.10.12 |
博识楼1001 |
8 |
有机多孔材料介导金属纳米颗粒可控制备 |
陶娆 |
讲师,云南大学博士 |
昆明学院 |
2023.10.25 |
博识楼1001 |
9 |
光电探测器与纳米材料 |
郭婷婷 |
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湖南大学化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昆明学院 |
2023.11.14 |
博识楼1001 |
10 |
咖啡渣基纤维素气凝胶在太阳能蒸发中应用 |
陈人杰 |
助理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 |
昆明学院 |
2023.11.30 |
博识楼1001 |
(三)学术实践活动
参加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催化大会。通过参加会议、成为志愿者、与报告人交流等方式,提供研究生运用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研究生真正融入学术科研的氛围。促进研究生了解化学、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动态,熟悉常见的材料与化工方面的常见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全体2021级和2022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均在现场观摩了会议。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教育学术活动,从多个方面促使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打开了学术交流的视野。使研究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必须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发展,融入真实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环境。通过听取学术讲座,学会与主讲人交流、学习借鉴,在持续的磨练中学会解决自身学术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存在问题分析
(一)研究生招生
1、研究生宣传力度:
通过总结本学年的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工作,我们发现还有四点不足,一是目前还是在按照学校的要求做招生简章,并进行推广,但是推广范围不广,且学校知名度不够,导致报名考生人数始终不高。同时尽管做了宣传视频,但是传播途径窄,影响范围小,还没能动员全院所有师生共同帮助宣传,因此总体成效不显。二是尽管对省内其他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了调研并发放了招生宣传手册,但未能前往对方高校进行现场宣传,导致省内报考人数低。三是对昆明学院本校学生的宣传力度和吸引力度都不够,学生普遍将自己的学校作为复试调剂保底学校,一志愿率低,优秀学生更少。四是考虑到目前的生源情况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来自往届考生,以2023级入学研究生为例,我硕士点2023级研究生共34人,其中往届生13人,占总人数的38.2%,但是目前的招生宣传方式还集中在应届考生上,对于往届考生的招生宣传力度非常低。
2、研究生考试复试
目前已初步形成专业课自命题考试工作小组,连续四年命题小组人员组成稳定,但还没有形成自命题科目试题库,同时没有深入分析考情及试题难易程度的问题始终存在,导致考生在自命题科目考试上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最后的录取工作。
此外在复试阶段,由于复试人员不固定,导致针对复试人员的培训程度不够深入,部分复试人员对于此项工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复试工作的速度,间接影响了录取情况。同时对复试材料的归档整理工作不够全面。
(二)教学过程
1、归档材料
在教学文件的归档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归档材料的格式不统一,尤其体现在由课程组负责教学活动的课程归档材料中。几位教师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但教案或讲稿没有规范同意,有的教案教学反思内容是手写,有的是打印,甚至有没有教学反思的情况。此外,部分归档材料在形式上存在问题,如教学大纲中的进度表与教案中的教学进度计划表中的进度不一致;课件(PPT)、教案中的标题与大纲中的不一致;部分课程教学难点与重点不分,部分网上完成的作业缺乏批改痕迹。二是任课教师/课程组在本门课程完成后,缺乏对于教学过程的回顾,更没能形成回顾材料,后期将无法开展讲义编写,优质课程申报等工作。
2、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环节发现的问题主要是三项,一是虽然成立了院级教学督导组,但是督导对于教学过程监督性不够,也未及时反馈督导情况及意见,且督导组参与教学过程太少,也没有相应的绩效点分配。二是部分课程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拼凑化现象严重,对教学内容的拼接也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同时任课教师/课程组也未向督导组和听课学生收集意见并进行归纳整理工作。三是授课方式大多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既没有过多融入现代教学特点,也没能将大量科研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
3、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方面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多位任课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时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反思环节应更多放在课程组教学研讨会中。二是任课教师/课程组建立教学案例库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建立案例库意向。教学案例库项目申报动员不够深入,省级案例库不足,所授案例与具体实践和科研融合度不高。课程思政的理念不够深入,尤其是涉及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校内学术导师对实践认识的重要性以及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楚。校外行业导师对学生培养过程及校内研究环节不了解。校内学术研究与校外实践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二是学生对于实践文档的记录和填写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实践环节进展有限。
(三)管理制度
1、制度建设:
已经完成《昆明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文件汇编》的编撰,但是还有部分制度建设未完成建立,部分管理文件主要来源于学校相关文件,与本专业本学科的结合是否紧密有待观察,制定的制度针对性不强。
2、管理结构
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清,人员职责内容建设不够完善。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制度性文件,没有行业导师参与学术委员会的工作。研究生督导工作监督不到位,对于学科团队负责人以及课程负责人的岗位职责监督不到位。
3、学生管理
学习管理制度仍待完善,学生管理人员分工不明,条理不清。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行业导师联系较少,对于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方式不明确。目前党建和团学活动较为丰富,但是文体以及社团活动组织不够。未建立研究生学院学生会组织。
4、导师管理
针对新晋导师的培训组织较好,但是对于已遴选导师的持续培训工作不足,与校外行业导师的联系不够。省级导师团队建设工作刚刚展开,还需进一步加快建设。院内导师团队与学科方向团队重合,未体现出各自在研究生管理与培养中的特色与作用。
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一)研究生招生及规模
1、研究生招生宣传
采用逐年逐人进行宣传,将责任落实到人。要早动手,从复试完结束就进行宣传。由学科团队组织教学分析学校及专业,由教师落实到学校及学院,每年每个团队派人到外地进行招生宣传。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绩效核算,每个教师引导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材料与化工专业以及上线,则进行相应的绩点。最后进行学科团队绩点核算,列入研究生分配方案里。
2、研究生复试
形成专门的研究生考试题库,深入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考生的答题分析。对复试题目还形成标准化题库,分析题型对考生技能的反映。复试人员大部分固定,提高培训程度。对归档材料整理全面。考试制度与内容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学生,保证学生在正式进行研究生学习时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体现出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
3、研究生规模
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学位点的办学需求、核验要求、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因素精准制定招生计划,在确保优质生源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及时反馈学校检查意见。结合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对所有材料组织有关教师进行逐一检查核实,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结合专业特点及检查组意见,进行整改并在学期末提交整改报告。
2、组织所有参与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制度,统一认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有立项建设的优质课程、导师团队、教学案例库及“云溪工程”等项目(省级 校级)的,对项目建设进度实时进行跟踪,确保项目完成质量;
4、增强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提高培养质量,学院在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制订符合各学院相关专业的规范性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文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校内学术研究与校外实践匹配。规范化实践文档。
5、组织教师的编写讲义与教材。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匹配。加强教学督导,设立相应的绩效点分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收纳、整理和总结。加强课程团队没建设,每学期开课召开两次会议,讨论教学内容。融入现代教学特点,将大量科研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
6、课程制度改革,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和充分尊重研究生的自主选课权两方面。课程设置既要有本专业所必修的基础课,又要开设相应的跨学科课程,制定相对灵活的课程计划,让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机会,允许学生跨系、跨校选修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使学生在自我选择中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研究与兴趣结合起来。
7、评价制度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在对学生入学资格的考核还是对学生课程作业和论文的评价上,都应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和综合素质考察,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作业或论文是否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之处,调动与引导学生独立个性的发挥。
(三)人才导师队伍建设
1、做好人才导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和引育力度,建设高级别创新团队,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
2、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及内容。考核内容应包括责任意识、行为规范、科研水平和研究生论文的质量等将导师的遴选与考核结合起来,强调学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唯资历高低进行评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予以停招研究生或免除研究生导师资格。
3、建立和完善导师团队制度,根据研究生的素质和特点、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方向及参与的研究任务等,确定以其指导教师为主、其他相关导师共同培养的指导小组,确保定期指导,通过学术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培养研究生,弥补单一导师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能够博采众长。
(四)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1、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2、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
3、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筹集自己改善学习环境、实验条件。与校外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拓宽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与场地。